互联网的饕餮盛宴虽然还在继续,但不知不觉我们其实都走入了互联网的下半场,下半场属于谁,下半场如何打,是所有创业者与投资人最关心的问题,要想弄清楚这些问题,我们应该先梳理好上半场的战事格局。
回顾近五年我国信息发展:
▍国际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在去年十一月发布的《国家信息化发展评价报告》显示,根据国家信息化发展指数,中国的排名从五年前的第36位,迅速攀升至目前的第25位。
我国在信息化发展在产业规模、信息化应用效益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国家的信息化发展在全球居于超前位置。而且中国的实力表现也首次超过“G20”(二十国集团)的平均水平了。
▍国内方面:
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数据,截至 2015 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20 亿,较 2014 年底增加 6303 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 2014年85.8%提升至 90.1%。截止2016年,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 6.95亿,较 2015年底增加755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人群的占比由 2015年90.1%提升至95.1%.移动互联网用户的工作场景、消费场景更加多元化,线上线下融合重构,推动使用场景往不断细化和深化方向探索。
另一方面,我们也能从网民接入网络的场所变化看出端倪,家里接入在下降,单位、学校、在上升,环境的改变也代表场景的迁移。说明互联网从纯粹的精神鸦片向更具应用价值的工具领域拓展。
而与接入场所出现变化不同,过去两年间,我国网民花在互联网上的平均时长几乎没有增加。 这也说明互联网上半场战事已经接近尾声,互联网应用逐渐由消费互联网转向产业互联网。
因为我们在家里、公共场所上网的时间在减少,而在单位、学校上网的时间在增加,当我们近三年平均每周用在上网的时长基本持平甚至回落时,说明互联网的流量红利在逐渐回落。当这场接近尾声的上半场里,究竟哪些APP是真正的赢家?大家可以猜到么?一起来看看。
没错就是微信,接近80%的网民使用率,他比其他app都诞生的更晚,却稳稳胜出的原因是什么?移动互联时代场景为王,得场景者得天下。可以说移动互联把我们的上网需求带到新的高度。当流量不在以娱乐与消费为主流需求时,我们会发现,互联网化进程开始走向不同方向,进入线上线下结合的重度垂直产业,比如教育、医疗、设计等等寻找新的出口。另一方面从消费互联网端往供应端进行转移。同时已经充分被流量型公司培养起来的用户习惯和充分浸透互联网化后,就会倒逼产业链上移,toC业态开始向toB端转移,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各类saas应用的推陈出新。
而这也恰恰说明互联网+开始向+互联网转变,产业互联网逐渐崛起,其本质就是以创新和技术来匹配供需关系的改造优化,推动产业升级创新。随着这股产业互联网化的到来,首先是不换产业换场景。我还是在原来这个产业里面干,但是我得换一种打法,不换产业换场景。换成什么样的场景呢?它需要IT化,也需要打造一套重度垂直的智能IT体系。有了IT化的连接,我们也有机会去跨越中间环节,提升服务效率,降低沟通成本。
重度垂直体系+线上线下交互
产业互联网没法直接在线上完成闭环,它需要线上系统,也需要配套的运营系统和线下体系,需要把线上线下打通,打造一个线上线下结合的业务流程体系,通过前后端改造,利用互联网工具,实现信息流、客户流、资金流的多元连接。
先确立盈利能力
上半场的互联网创业,其实很多都没梳理请盈利模式,就开干了,因为他们知道:羊毛出在猪身上”,只要先把流量做大,用户圈起来,日后再想变现逻辑。而事实上刚才的数据告诉我们,网民的平均上网时长已经开始出现下滑趋势,说明流量不再只增不减,在任何一个市场内,当“绝对用户数量”的增长空间已经不那么明显,大家竞争和PK的重点就会开始调转方向。要么抢占存量在原有的基础上精耕细作,让更多人使用或者升级为奢侈品卖的更贵,要么寻找增量开辟新品类、新战场。而新战场就是产业互联网,要想在新战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要先有明确的盈利模式,要能从羊身上薅出羊毛来,即便战略性亏损,但也可以透过规模化发展逐步实现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