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期:梁耀璋
牛投领投人
黑马基金LP
上海诚存投资联合创始人
2013年,零基础进入投资行业。累计投资30余家公司,其中11家登录新三板、1家登录创业板,累计投资额1500万。
曾在牛投领投项目:只有一个、青梧桐,并跟投多个项目。
投资理念:
一家企业从0到1的过程是个很漫长的过程,这个过程中,能带给投资人的回报率是有限的。而一个企业能够生存下来,从1到100的过程,能创造的价值和对投资人回报是更大的。所以我投资的企业,只要是我看好的,我更愿意一直持有他的股份,让它为我创造更大的价值。
因为我不是金融、投资专业背景出身,大专读的是市场营销,本科读过工商管理、法律和临床医学,硕士读的还是工商管理,全部跟投资完全不搭边,人脉圈子并不广泛。我只是个白手起家的草根创业者。
进入投资行业后,不认识同行,不认识创业者,项目来源是最大的问题。首先,做企业成功的心态要归零,重新学习,建立人脉,圈子,拓展项目源。参加黑马投资学院天使营,接触了很多有经验的同学老师,增强了实战经验。对于和我一样零经验的投资人,像牛投这类的众筹平台是比较好的拓展项目源的方式之一,也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风险。
创业时,帮国外药企做市场分析,可对医学完全没有了解,于是我变狠下心,读了临床医学专业,从此以后像半个医生般专业。做投资如此,每天参加项目路演,看BP,不管BP的项目是好是坏,我都会很认真分析,提出自己的建议,回复创业者。慢慢地,我就专业起来了,也成长起来了。
也正因为我是半路出家,没有专业背景,诚存也是小基金,在一定程度上,竞争力不如大的基金公司。这是不是就意味着我们拿不到好的项目呢?这个问题我一直在想,既然我要从天使投资人转变为机构投资者,我就必须想明白这个问题。
我有十多年的医药背景,我另一个股东也是广药集团上市公司的高管,其实,我们在医疗方面资源很丰富,全国医院、全国十大连锁药店都有渠道,对市场非常熟悉,无论是药、医疗器械、治疗方法还是政策信息。看这些项目对我们来说很简单,一看就知道行不行,有哪些缺陷,商业模式通不通。
与其关注所有行业,倒不如聚焦在医疗行业。从2016年,我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医疗、大健康,也会投一些其他行业,但不占主流,因为不是我们的强项。目前,医疗行业投医疗机构的很少,能把项目看透并提供很好资源的更是少之又少。
我不是个很聪明的人,在投资里很多流派喜欢追风口,讲趋势,行业分析是我的弱项,让我去分析哪个是风口,可能在我追到的时候风口已经变了,那我永远会是别人的接盘侠。所以我还是回到熟悉擅长的医疗大健康。我认为医疗不存在风口不风口,是一个刚需的行业,只要有人就需要医疗。这个行业是会长久存在的,根据技术发展会有上升趋势,只要把握好细分市场,我何苦去追其他风口。
布局:借力打力
医疗资源无非是医院、医生和连锁药店,投资医疗行业的机构也不在少数,我们怎么跟别人竞争拿到好项目?我想就是布局:把我投的企业做成一个生态链,把他们链接企业,形成1+1>2的效果。
很多产业基金、并购基金会投一些上下游企业,而我争不过他们,所以我进行生态链布局。就是我投的所有企业在某一个点都能链接起来。比如:我在牛投领投的项目青梧桐,是做基因检测,而他的前端需要有糖尿病的精准用户。我之前投了几个糖尿病APP、电商,我可以把他们的用户导流过来,对青梧桐来说是一个用户的增量,而对其他APP就是一个用户变现的过程。同样,青梧桐检测出的病患,他们需要运动,现在运动都需要一些智能硬件,测出心率血氧等数据,这就帮助智能硬件导流。
生态链布局已经成为我们的优势,也推进我们成为很多优秀创业企业的投资方,甚至领投方。
看早期项目,主要把握四个维度:
时机:再好的项目也需要时机配合,不要刻意追求风口,也不要超前布局,顺势而为、水到渠成。
团队:看团队在性格、工作能力能否互补,再看团队磨合时间,时间越长磨合越好;最后还需注意团队是否有明确的Leader。像深圳卫视《合伙中国人》中的止鼾垫项目,因为有一个很好的leader和磨合得很好的团队,就会赢得投资,我也参与了合投。
股权结构:这是很多早期项目投资人不去关注而又该特别关注的。首先,可以从创始人占股比例侧面了解创始人是不是愿意分享他的利益和团队,以及他的格局大小;另外,前一轮投资者占股比例的高低会对公司稳定有影响。
商业模式:
是否形成闭环?在形成闭环的情况下,资本不助力也可以发展,而借力资本可以发展得更好;
是否是技术驱动型?
是否是伪需求?伪需求的项目是需要靠烧钱培养的需求,无法长久发展。
在尽调中除了基本面尽调、财务尽调、法务尽调外,我还会加上:
主要创始团队的健康体验:团队灵魂,投资战略落地和执行的关键。
九型人格测试:了解投资人和创始团队是否互补,加强日后磨合。
创业团队访谈:多面搜集企业信息,对投后工作更有针对性。
1、帮企业打磨商业模式,该修改的修改,使其更清晰、更聚焦;
2、和创始人分享多年创业经验;
3、投资的企业定期组织活动,定期交流,互相帮助,形成1+1>2的效果;
4、人生经历分享,帮助创业者了解创业究竟要做成什么?要有情怀。
5、最重要的一点:不参与企业经营、决策。
Q1、能否介绍一下您投资的创业板公司的决策经过?
我投资不是直接到创业板,而是企业发展一年多后上到了创业板,是做新材料的公司。我判断项目的思路就像刚才讲的:
1、 看好团队
2、 新材料是一个很好的行业
3、 定位精准
单是做智能硬件的话,我并不看好,因为它是一个有天花板的生意。除非它能跟我已经投的企业产生关联,流量变现途径,或者本身大数据功能。
Q3、您只会选择自己了解的行业投资吗?会对自己不能掌控的、未来有可能有发展潜力的项目投资吗?
我投资考虑的首先是安全,其次是收益;所以我还是会在自己熟悉的领域进行。因为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我想把自己的精力最大化,看更多医疗大健康的项目。当然,其他有潜力的项目我也会看,只是精力不会完全放在这部分。
Q4、我现在接触的投资人,都不愿意投资传统行业。对于我们这些单打独斗的传统行业创业者,有没有什么好的建议?
确实,现在很多投资人不愿意投传统行业,因为传统行业不会有很高的短期回报。不是一个上升的曲线,平缓甚至下滑。
作为传统行业创业者,我觉得还是坚持,坚持两到三年,会好起来的。因为中国经济还是需要传统行业支撑,互联网+还是有很多泡沫。这也是一个修炼内功的机会,形成品牌壁垒。
Q5、怎么渡过新材料企业黎明前的黑暗期?投资人应该怎判断?
新材料企业不存在黎明前的黑暗期,它正处于一个爆发初期。
Q6、分享一下股权退出?什么情况、什么时机适合、怎么退出?
投资后,隔一轮或两轮,在企业资金充裕的情况下,可以把部分或全部本金拿出来,其他我建议还是持有。像我最开始讲的,企业从0到1 的过程是最艰难的,也是创造利润最小的,而1到100过程中,创造的价值是巨大的,是极速上升的阶段。最危险的时候都渡过了为什么不继续跟进分红呢?
Q7、股权投资有风险,但是股权众筹的项目有预期吗?大概是多少?
股权众筹,有几倍的回报还是可以的。但机构的话,起码要有8-10倍的收益,要去cover掉一些死掉的项目。
Q8、您投资从种子轮到A轮是自己感觉比较有稳定的阶段,之后的风险投资阶段回去继续考虑投下去吗?
投资早期项目并不是说稳定,我们看医疗项目有经验,更愿意早期进去,因为估值不高,能拿到一个好的比例。是否会跟进还是要看项目本身的发展。
Q9、在当前比较低迷的经济环境下,投资时对项目盈利空间达到多少百分比的预判后悔果断投资?
很少会这样判断,还是会从时机、团队、股权结构和商业模式四个维度进行判断。
|